柯倍德教授訪台側記

秘書長 / 陳慈美

        1999年11月,柯倍德教授(Dr. J. Baird Callicott)應TESA生態關懷者協會的邀請,首次到台灣擔任「定根台灣看顧大地──跨世紀土地倫理國際研討會」的主題講員。

        到機場接機時,我因為沒有接待國際級教授(當時他是國際環境倫理學會會長,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的經驗,只好先向他自首:「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協會,第一次辦這種活動,我是協會裡最老的義工,其他所有義工都很年輕,大家都沒有經驗,希望您能多多包涵。」

        「你們做得很好,而且,我才是最老的。」他一下飛機就把自己當成我們中間的一份子的親切感,使我原來的壓力很自然的消失了。

More Stories
More Stories

        經過四天三場非常密集的研討會(自然保育與原住民文化研討會、環境倫理研習營、土地倫理研討會),他非常興奮地踏上歸程,因為,將近三十年在環境倫理領域的耕耘,事實上是相當不見容於美國學術界哲學的主流,卻沒有料到在遙遠的台灣竟然有那麼熱切的迴響。

       在往機場的高速公路上,他主動表示,如果我們有需要,他願意在隔年的暑假(2000年7、8月)中再回台灣停留長一點的時間,與大家一起更深入的探討土地倫理。於是,透過email,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不斷與他討論,並一起策劃暑期三個星期的行程,也邀請夫人同行。

       或許,現代人實在太忙了,而且,我們小小的協會也一直沒有足夠的魅力能夠吸引學員來參加長時間的密集課程,結果,反而使我們的計劃能夠更為務實:尋找幾個代表性的友好環保團體合作,帶柯倍德教授到各地訪查,然後與他對話討論,當中穿插安排一些一、二天的研討會。

       這樣的安排,結果在2000年的暑假,讓我們的足跡能夠遍及全台灣──陽明山魚路古道、淡水河下游、新店溪流域、阿里山達娜依谷、太魯閣國家公園、美濃黃蝶祭、貢寮核四預定地、屏東霧台鄉等等。研討會的內容也涵蓋幾個重要領域和主題:生物多樣性面面觀、東西生態哲學思想對談、傾聽台灣山林的心聲、土地倫理對基督信仰的挑戰、原住民狩獵面面觀等。

       在美濃,同行的年輕朋友正好有幾位是中文所的學生,當我們在觀看於下庄仔水圳舉行的「穿水橋」親水活動時,教授問了許多有關中文字的構造和發音等方面的問題。結果,就是在那時候,我們根據教授和夫人英文名字的發音,為他們各自取了中文名字:柯倍德(Baird Callicott)、余珮蕾(Priscilla Ybarra)。教授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字之後,不斷的練習正確發音「柯、倍、德」,而夫人則在回台北的飛機上,像個用功的小學生,一筆一畫的練習寫自己的名字。

       當夫人知道「蕾」字的構成是grass, rain, and field時,喜歡得不得了,我又告訴她,這個字也可以拆成grass and thunder,她立刻回答:「以後我生氣時就不寫草字頭了。」反應之快,令人佩服。後來,我買了一本專給外國人用的漢英字典送給他們,方便日後email聯繫時可以解釋一些中文名稱。三天之後,我們到貢寮時,夫人悄悄的告訴我,昨天半夜她被教授講夢話的聲音吵醒,仔細聽教授說夢話的內容,居然是反覆大聲的唸「柯、倍、德、柯、倍──」,我們兩人都笑彎了腰!

More Stories

       三個多星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畫面是在阿里山山美村的達娜依谷。

       安排這次行程的全國成主任(台灣世界展望會中區辦事處主任)帶著十一歲的兒子安安同行,當我們一行人沿著溪谷觀賞這個令人屏息的自然美景時,全主任正站在一顆巨石上教兒子向水裡甩小石子,柯倍德教授突然駐足觀看,靜靜的不出聲。過了一會,我說:「好一幅父與子的畫面。」柯倍德教授若有所思的回答:「這孩子現在的年齡,是一個人一生最美好的階段(the best part of one’s life)。」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他靜靜地站了那麼久。

繼續閱讀全文 >>

  • More Stories
    1999年,應邀訪台擔任土地倫理研討會主講嘉賓
  • More Stories
    與主婦聯盟成員交流
  • More Stories
    象徵相互依存的生命網絡
  • More Stories
    在達娜伊谷思索土地倫理
  • More Stories
    在師大開講,與林俊義教授對談
  • More Stories
    客座主持TESA讀書討論會
  • More Stories
    在淡江中學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