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近了,何必環保?
陳慈美 | TESA秘書長 | 20151120
「除了優秀的環保人才之外,環保組織其實還需要優秀的神學家。」 戴夫‧布克雷(Dave Bookless)
校園書房出版社邀請《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Planetwise: dare to care for God’s world)作者戴夫‧布克雷來台。於2015年11月下旬,假台北懷恩堂及新竹勝利堂舉辦「綠色基督徒──從啟示錄再思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講座,講題涵蓋:天國近了,何必環保?從啟示錄看環保、聖經中的環保學、天國環保學、萬物都在等待的門徒、從環保看敬拜與宣教。
邁向「後宣教150週年」
目前擔任「磐石國際基督徒保育組織」(A Rocha)神學主任的布克雷,對於「除了優秀的環保人才之外,環保組織其實還需要優秀的神學家。」這個看法,以前可是想都沒有想過。他原本只是一名熱愛大自然的基督徒,卻在多年參與實際的環保工作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信仰和所熱愛的自然環境,其實存在著精緻而深刻的關聯。布克雷也熱愛與當代文化對話,他最深切的使命感在於讓「關愛受造界」(Creation care)的信念,深植在世界各地的宣教組織和網絡中。
透過校園的出版和作者的分享教導,期待走過150年宣教歷史的台灣教會,藉由參與這次盛會虛心學習,能夠豐富教會對聖經、信仰的認識,拓展宣教的視野,也在教會建造門徒上,帶來不一樣的內涵和成果,邁向「後宣教150週年」。
因土地倫理而堅定的信仰
《耶穌的環保學》分兩大部分:以創造、墮落、以色列、耶穌、現在和未來的五幕戲,精闢地總結了聖經故事,讓讀者看到受造界在聖經故事的每一幕都有重要意義;第二部分則藉由門徒訓練、敬拜上帝、正確生活、宣教使命等四個面向的實踐,不但整全地呈現聖經真理,又能體恤一般信徒不關心環境的不同想法,藉由澄清誤解和引用聖經教導,幫讀者踏上關懷受造界的新旅程。
作者指出:一般教會忽略環境生態議題的根本原因,出於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忽略「土地」這個主題。但是,舊約聖經提到「土地」的次數多達二千次,新約則有二百五十次。神對亞伯拉罕的四十六次應許,有四十次提到土地。甚至,整本聖經提到土地的次數,比因信稱義、悔改、受洗或基督再來還要多。
由生態關懷者協會翻譯1996年出版的神學文集《生態公義》(After Nature’s Revolt: Eco-justice and Theology, 1992)一書中,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強調:「聖經的『救贖之約』,是以『創造之約』掀開其序幕。聖經的信仰是伴隨著土地倫理而生的。在聖約裡,進入應許之地的基本要件,是要遵守『公義』與『慈愛』的誡命。」呼應上述布克雷的看法。
正如《創造是重建宣教的鑰匙》(Christian Mission in Reconstruction, 1975)書中宋泉盛牧師一再強調:「我們當務之急是要從創造的角度去重新建構基督教的宣教工作。」我相信,這是後宣教150週年最具關鍵性的新視野。但是,我更想要提醒台灣教會,上帝早已感動許多前輩在這條路上成為先行者,我們要更加謙卑的向他們學習。
信仰實踐的四個面向
本書後半部在「以受造界為念」的前題下,說明信仰實踐的四個面向:
- 傳統上,門徒訓練強調禱告、讀經、聚會、或探討倫理道德態度,絕少涉及我們與自然、土地與其他生物的關係。然而,從耶穌的榜樣,讓我們知道,作為門徒,我們要以園丁、租戶、管家、先知和君王的角色,付出捨己的服事。
- 敬拜時,我們首先必須尋回對神的創造充滿驚嘆的能力、對神透過受造萬物說話保持開放態度、在神安置我們的地方扎根、享受安息日的歇息和再創造、動手參與在受造界裡、整合我們所有的關係、為神的國度禱告。
- 生活方面主要就是要落實簡樸精神,正好也回應《生態公義》書中神學家芮穆森(Larry Rasmussen)的提醒:「富裕所帶來心靈的貧乏,使得我們麻木不仁,因此,當自然界正在受苦,而且我們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份,但我們卻再也不會感覺到痛苦。如果我們否認或逃避地球的苦難,我們的惻隱之心便已經死亡,緊跟著的就是我們自己人性的泯滅。」
- 至於宣教使命,以最常被引用的馬太福音廿八章19-20節說明長久以來的曲解,指出:這命令不是叫我們去「領人歸主」,而是「建立門徒」──是要引人走上一條終身跟隨耶穌的旅程。還有,馬可福音十六章15節「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的原文是指凡受造的。因此,上帝所賦與我們的大使命,不僅關乎人類,更是涵括整個的受造界。他引用佈道家弗斯特(Rob Frost)的話作為結論:「當基督徒認真對待地球,人們也會認真看待福音。」希望我們和作者一樣地禱告:「且讓這成為我們的異象和使命!」
活出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
生態神學家托瑪斯‧貝利(Thomas Berry)說:「廿世紀,人類的榮耀成為大地的荒涼。如今,大地的荒涼變成人類的命運。此後,評估人類所有機構、行業、計劃和活動的最主要判準,端視其對於培育人類和大地之間互利的關係,是抱持阻撓、忽視或促進的態度。」且讓我們以活出聖經中神與人與土地的美好關係為使命,邁向「後宣教150週年」!
本文首刊於論壇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