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

2017. 05. 01

回歸先民智慧 手作步道擁抱自然

 生態關懷者協會「人與大地對話」系列活動,生態踏查第二站來到景美的仙跡岩。景美在民國40、50年代,就已有最早的「捷運」,那是為了採煤而設置的台鐵新店支線,民國54年停駛關站,在仙跡岩登山口附近有一條「車前路」,可以見證當時的歷史。這裡地層依舊屬於南港層,以堅硬的砂岩為主,而仙跡岩的名稱由來,正是在山頂的大塊岩石上,有形似腳印的凹洞,據傳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足跡,因而得名。

 從仙跡岩山頂涼亭遠眺,從左至右,可以遙望林口台地、觀音山、一直到大屯山,台北盆地即被這些山圍繞。紀權窅講師說,40萬年前台北盆地因為山腳斷層的活動開始陷落,同時期觀音山、大屯火山也正處於活躍的時期,20萬年前因火山噴發出的岩漿,順著山勢往下流,堵住淡水河口,早成台北盆地在首次形成湖泊。而三百多年前的康熙台北湖形成,則是由山腳斷層活動造成地殼下陷所致。仙跡岩步道鄰近住宅區,山頂高度僅144m,淺山生態豐富,沿途皆可聽見五色鳥、鳳頭蒼鷹、大冠鷲的叫聲,是台北市民親子共遊、踏青的好選擇。

 隨著隊伍的腳步,腳下的步道風景開始產生變化,從水泥岩石做成的步道,走入了由木材、石材修整而成的手作步道。今天特別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種子講師楊至雄及郭天順為我們介紹手作步道。郭大哥說,手作步道不使用水泥鋪面,而是採用就地取材並配合地形做好排水來施作,如此完成的步道,大約可維持6-10年,而且維修方便、成本低,最重要的是,將對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不會像水泥鋪面破壞土壤,造成土壤內的生物死亡,。

 「好走的步道是什麼呢?」首先便是在雨天不泥濘、風吹雨打後不崩塌,兼顧舒適、美感與耐久,是一條好步道的基本要求。水泥步道雖然施工快速,但除了會造成生態的破壞外,水泥步道大約可維持10-15年,在那之後的維修會變得困難,常常有水泥步道在坍塌之後,便棄之不用,另闢一條路徑,而這會造成山林很大的負擔。

這條步道的旁邊其實已經做過扇形排水工程,順著坡度讓水排出,減少泥濘的情況,但卻看不出有施工的痕跡,這就是手作步道的最高境界!另外在劃定的主幹道旁,會種下此處的原生植物,或是用一些設計方法減少行人踩踏,讓主幹道旁的土地能夠長出植被。「最近來這裡的民眾生態意識提高很多,以前整片都是被踏平的,但最近幾年,人們只會走中間的幹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地方,都開始長出草來了」,郭大哥說。

另一位千里步道協會志工楊大哥,針對步道旁的植物相向大家解說:「台灣很多淺山步道的問題,就是有很多的外來植物」,他一邊指著路旁盛開的非洲鳳仙一邊說。因為這段海巡署支線步道屬於私人土地,幾十年前,地主及當地居民,或遊客,就開始在步道旁種植一些屬於居家造景園藝植物,像是巴西鐵樹、紫背竹芋、南美蟛蜞菊等等,而這些外來種植物在沒有管理的情況下,快速擴張、侵占原生植物的棲息空間,對生態造成危害。

近年來,千里步道協會扮演山林步道和公部門之間的橋樑,兩位大哥說,因為不斷的和各機關接觸,也有示範步道,現在很多地方的村里長、當地居民、政府官員都能接受手作步道的理念,且林務局亦開始推動工程型步道與手作步道搭配使用。

「其實先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在修整步道,使用在地素材、將環境破壞降到最低,並思考如何能永續的使用」,在這種作法下,人與大地的距離自然變得靠近。當我們轉變思維,不只是行走的安全、方便,也將生態的健全、生物居民的生存、步道的永續使用一併考慮的話,不只是步道的風貌會變得不同,連走在步道上、親近山林的我們,也會有更多不同的感受。

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
20170501仙跡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