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8瞭解後採取行動 即是「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
20170408瞭解後採取行動 即是「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
20170408瞭解後採取行動 即是「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

2017.04.08

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 – 善用地熱資源、實現能源自主

「人與大地系列」的第二場活動邀請王守誠老師主講「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善用地熱資源、實現能源自主」,核心主題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危機,已經對我們這一代造成顯著影響,勢必導致下一代生存的困境,更重要的議題是與我們如何做出有智慧的選擇。本場演講投影片內容豐富,可於Youtube瀏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TUSVM4N0zE

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議題,超級電腦模擬出挽回局勢的「臨界點」只剩下十多年,「請重視每個人的影響力,我們是唯一能夠減緩未來氣候風險的世代」,講者王守誠說。

改變現有的消費主義
2016年,全球185個國家通過巴黎協定,第一個全球性的氣候協定,共同控制地球增溫在2度C以內,並致力維持1.5度C以下的水準(自工業革命以來起算),但目前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其實對海平面上升而言還有6公尺的”補漲空間”,甚至NASA知名的科學家韓森博士評估可能在50年內海平面就會上升6-9公尺。身為個人的我們可以做什麼?王守誠說:「首先,要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第一個可以做的,就是去改變現有的消費主義」。

我們平常的消費習慣,以手機為例,零件維修費用高,壞了乾脆丟掉,再買cp值最高的手機,至於這些高汙染的廢棄物會去到哪裡,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不是消費者的購物的指南,於是手機成了新一代的電子垃圾天王,也鼓勵更多血汗礦石、血汗勞工。國民教育常跟小朋友宣導消費主義的危害,除了導致天然資源的損耗,廢棄物處理也引起健康、環境等危機,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在歐洲創造新的產業,循環經濟之「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你的垃圾成為我的原料,用新產品設計落實資源循環再利用的觀念,得到市場上越來越的注目。荷蘭的城市Venlo[1],甚至將「搖籃到搖籃」的實踐於城市規劃,吸引全世界相關廠商移入投資,形成獨特的「搖籃到搖籃城市」。

而另一個熱門的議題,就是能源轉型。蔡英文總統已承諾,2025年台灣要達成非核家園,然而當老舊的核電廠得如期除役,高效率火力電廠仍需要興建時間,開發再生能源及普及智慧電網已刻不容緩。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海洋能等再生能源中,地熱是台灣第二大潛力的能源,卻因不合理的環評規範(較歐盟及日本嚴苛20倍)而難以大規模商業化。

最乾淨、最環保的再生能源
地熱發電,是藉由地質探勘技術找到地熱資源,藉由高溫鑽井技術完成生產井,由生產井引導出高溫蒸氣及熱水來推動渦輪機發電,可區分為水熱型地熱發電(又稱為普遍型地熱系統)與岩熱型地熱發電(又稱為加強型地熱系統)。1970年代以前,地熱並不屬於再生能源,在美國曾經發生高達50%的發電量衰減,後來發展回注井技術,將循環後的餘熱水注回儲集層,至此,發電量衰減的噩夢不再發生,地熱發電成為真正的再生能源。

有別於商業開發興盛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地熱發電屬於基載電力,即24小時不論天候皆能穩定發電,而且用地面積比起太陽能、風力發電、火力發電都小得多,在聯合國《綠色能源選擇》報告書中,特別強調地熱發電對衛生健康的衝擊約為火力發電的1%,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則小於火力發電的1%,因此可謂是國際認證最潔淨的再生能源。

2016年簽署的巴黎氣候協議中,發展再生能源可以為減緩溫室氣體貢獻23%,而全球地熱聯盟(Global Geothermal Alliance)也在全球氣候高峰會(COP21)上成立,目標是2030年全球地熱發電規模要達到63GW[2],這是過去半世紀開發規模的五倍,顯示國際上在地熱財務風險管理、地熱探勘及工程技術、環境監測法規等都以成熟且加速合作。

德國發展地熱發電的經驗
全球地熱發電主要國家,集中於環太平洋,前三大國為美國、菲律賓和印尼,相較在臨大西洋的歐洲國家,雖然已經有成熟的溫泉理療勝地,但地熱發電廠較少,而德國卻首先投入於自動化鑽井設備研發,大幅降低鑽井成本,並將歷年各式的地質探勘資料公開,尖端的綠能研發配合高透明化公開資料,使得地熱直接利用及發電已導入新社區低碳公共建設,使得地熱資源較為缺乏的德國,近幾年來地熱發電及直接利用均有顯著的成長,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相較於德國,台灣位處活動造山帶,在宜蘭清水、金山萬里地區等溫泉區已在30年前探勘得知大量的地熱資源,即便只考慮開發溫泉區的地熱,科技部與工研院的初步估計的發電潛能就有32GWe,約為全台核電廠裝置容量的6倍,若估算4公里以內的熱岩型地熱儲量,則有60座核四廠的發電潛力。然而,台灣現階段缺乏高解析度的地熱探勘技術與知識,且缺乏符合國際標準的高溫鑽井設備。另外,地熱發電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需要有科學研究為基礎的管理專法,而政府官僚對地熱發電的理解及推動遠少於核火風光,這都成為台灣發展地熱發電的阻礙。

「相較於德國,台灣的條件有利多了」,王守誠說。雖然在各面向都還有相當多努力的空間,但這是一條符合環境正義及循環經濟的道路。

設定目標 開始採取行動
王守誠介紹在場聽眾們一本書籍:《找尋明天的答案》[3]。在這本書中,作者認為環保行動號召之所以沒有用,是因為我們沒有確切感受環境危機和我們的所作所為有何關係,而在這本書裡,有相當多作者整理出的環境危機,以及走訪世界各地所得出的行動方案,希望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喚醒人們投身環境保護行動。

當我們了解到氣候變遷對下一代造成的危機,並且了解我們這代是唯一可以解決的世代時,我們就必須要採取行動。

行動方案有很多種,像是雖然較貴,但為了減低環境危機而選用「搖籃到搖籃」的產品;重視企業該負起的社會責任;選擇有永續標章的商品;甚或是改變生活習慣,轉換消費主義的思維,更進一步,傳播相關知識,關心台灣再生能源的進展,適當向政府、企業界表達意見。發揮個人的影響力,只要採取行動,凝聚成更大的社會力量,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改變所面臨的危機。

 

[1]:荷蘭芬洛市Venlo

中文介紹 https://goo.gl/kya7s8

英文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2LmGmq4QjU

[2]:W為功率單位Watt的縮寫,GW代表為109瓦特。

[3]:《找尋明天的答案》書籍介紹(紀錄片電影《明日進行曲》原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8839